国际化学校新思考——杭州狄邦文理学校总校长林卫民专访

2023年11月18日 星期六

这二十余年间,面向中国学生的国际化教育也迈进了3.0阶段:

▪ 1.0阶段是探索期:学校数量极少,以外语特色学校和国际课程高中为主;

▪ 2.0阶段是发展期:随着留学走进大众,大批K12国际教育集团开始兴起;

▪ 3.0阶段是沉淀期:深化中国课程和国际课程的融合,真正培养特色双语人才。

与1.0照搬式引进,2.0粗放式发展不同,3.0阶段的教育深层次融合越发成熟,也对创新教育有了更多的反思:

如何打造高质量的中外教教师团队?

怎么让中外教合力发挥最大力量?

一堂优质的探究式课堂是什么样的?

这些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国家督学、研究员林卫民有一些研究和实践,为此,我们专访了林卫民校长。

林卫民

Lin Weimin

林卫民,国家督学、研究员、特级教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杭州狄邦文理学校总校长。主要从事教育领导学、学科教学论和化学教育论研究,公开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学校正面临挑战》《校长的勇气》等。曾先后担任浙江省教研室副主任,杭州外国语学校书记、校长,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校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等。曾先后兼任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副会长,北京市教育督导协会副会长。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第五届全国教育创新成果优秀校长奖、浙江省英才奖等奖励,荣获北京市特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曾多次担任国家基础教育成果奖和国家级中小学学科竞赛评审专家,曾当选为浙江省人大代表、杭州市西湖区人大代表。
一、离开北京回到杭州,为什么选择杭州狄邦文理学校任职?

前几年,虽然还没到退休年龄,但林卫民已不断收到全国多家机构的邀约,转战民办教育领域似乎是很多名校长退而不休的新起点。今年7月份,林卫民辞去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职务,回到杭州——他曾经工作生活了很多年的城市——计划在家好好休养。

只是在教育战线忙忙碌碌了四十年,在即将到来的安逸面前,又觉得浑身不得劲。

此时,向林校长抛来的“橄榄枝”中,有一个学校引起了他的兴趣和关注,这就是杭州狄邦文理学校(原人大附中杭州学校)。这么多的选择,为何花落这一家呢?林校长细数缘由:

首先,学校“出身”比较好。这所学校是在9年前由余杭区委、区政府作出决策,在未来科技城高起点举办一所与该区域经济高位运行相匹配,满足当地教育多元化选择需求、提升区域社会发展水准的高度国际化学校。政府引进狄邦教育集团,携手人大附中联合总校、人大附中、英国国王学院学校,创办了人大附中杭州学校,这是办学模式的一种创新探索,也让这所学校拥有了不凡的“出身”。

其次,办学者“靠谱”。很多家长择校冲着学校名气、冲着校长名声,冲着硬件和师资,但隐身在民办学校背后的举办者其实非常关键。而林校长与狄邦文理学校举办方狄邦教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他尚在杭州外国语学校担任校长的时候,那时他相中了狄邦教育,也认识了狄邦创始人张博文,如今著名的杭外剑高即肇始于15年前杭外与狄邦的牵手。张博文先生更是被人大附中原校长刘彭芝称之为从事中西融合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第一人,虽然从商,却是一位极具教育情怀、拥有教育家气质的教育工作者。

之后,张总几赴杭城,与林校长进行深入沟通,并陪同校长参观学校,在几次沟通中,两人对于育人模式的创新、未来学校样态的塑造、中外教师专业发展等有了很多碰撞,这个过程也让林校长有了很多直观的观察和感受,激发很多的思考,林卫民校长觉得这样的学校没有理由办不好,并认为张总裁的理想也是他的追求。自己做了一辈子传统教育,也在外语类人才培养学校、双语民办学校实践很多年,而狄邦文理学校这样高度国际化、探索创新教育的双语学校,激发了他的好奇和激情,这样的教育才是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

于是,杭州狄邦文理学校自然也成为林校长水到渠成的选择。

二、如何打造一支高质量的中外教教师团队?

自古以来,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要让学生深刻了解知识的结构、知识的力量、知识的美丽,为学生走向真实的世界储备好足够有用的知识和能力。

在杭州狄邦文理学校这样一所国家课程为核心、国际化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里,不仅有来自中国的教师,还拥有外国教师。中外教比例1:1,外教来自23个不同国家,70%的外教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英语国家,70%中教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65%的老师拥有硕士学位,更有6位博士教师,50%的教师具有10年以上教龄,师生比1:6。部分教师毕业于包括剑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香港大学、伦敦大学学院、芝加哥大学等顶尖大学。在这样一个拥有强大师资队伍的学校里,中教、外教各自该担任什么角色,才能让双语教育真正落地呢?

林卫民认为,打造一支高质量的中外教教师团队,使其发挥出 1+1>2的协同效应,这是双语学校赢得成功的前提。只有中外教师深度整合,携手共进,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学会知识、理解和应用知识,并能深入地了解知识背后的文化背景,提升高层次的认知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融入多元文化社会。双语学校,一方面要满足中国家长对于孩子学术与学业成就方面的要求,也要满足家长对于孩子能够浸润在英文环境之中并能有效拓展国际视野的渴望。

为此,需要建立“外方引领、中方主导、深度融合”的学校发展方略,通过校本化的教师教育,培植中西融合的大教育理念,基于全球化背景和全球胜任力培养,是办好“全面高质量双语学校”的重要元素。

第一,外方引领

双语学校的“外方引领”,主要是指以外教团队引领的,指向富有创新性和启发性的教育方式。外籍教师专家的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在双语浸润环境中自然习得外语,还能够体验到中外学科多维视角创新教学的魅力。他们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入地了解其他地区的多元文化,鼓励学生跳出自己语言和文化的限制框架,积极参与全球社会和多元文化环境的运用知识实践以及社会调查、项目学习、研究性学术活动等,开展全面的融合教育。外语作为引领学科学习的工具,不仅帮助学生获取学科知识,还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多元思维和拓展国际视野的机会,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全球文化素养。

在现有双语学校的教育体系里,“外方引领”强调了跨文化沟通和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教育理念、课程结构、学科体系、个性发展等都由外方专家依据多年国际教育经验精心打造,搭建了成熟的学术保障体系,关顾教育体系和延展课程体系。

“三大体系”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全面关注学生的学术成就、个性发展以及身心健康。外籍教育专家具备国际教育的迁移能力,他们通过自身多年的深度教育认知和跨文化意识,为全校教师提供专业指导,推动了学科建设和学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国际化特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中方主导

作为一所国际化特色学校,保证义务教育国家课程实施的严肃性,这是依法办学的基础和前提,这项工作必然要依靠中方教师的力量。中方教师在学校教育体系的总体规划和全面管理过程,以及双语教育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主导角色,在文化融合、师资培训、教学质量控制以及学术支持等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中方教师的主动参与,是整个双语教育体系稳健运行不可或缺的要素,特别在监督和评估双语教育的质量,确保教学达到高标准、高要求和一流水平,显得特别重要。

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路径包括:预期目标、预习、深度学习、练习和作业、反馈与补课、复习等。中方教师除了在课堂内传授专业学科知识,在课后还要通过有效的练习和辅导,帮助学生巩固和内化所学的知识,这是负责任的中方教师的全方位工作。

因此,对于中方教师来说,准确定位自己并在双语教学中发挥自身的优势显得至关重要。除了教育教学任务,家校沟通、心理辅导、学生安全、指导学生校园生活等都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这些工作的精细化程度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倡导“外方唯专”的同时要求实现“中方唯全”。中方教师要做全面的、完整的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课程和教学领导力。除了日常教学事务,中方教师要在全纳与平等、有效的教与学、参与与和谐以及安全、健康与保护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中,承担着全面的教育教学任务。双语学校更需要中方教师能够全面深入地达到全方位的、“整个教师”的工作要求,以确保学校体系的坚实稳定,实现双语教育的价值和学校使命。

第三,深度融合
林卫民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双语教育:如果把双语学校的教育比作成一个人,国家课程及其校本化实施水平就相当于穿在身上的衣服,是别人看到你的第一印象;而校本化双语特色课程及其教学质量就相当于化妆品,是美不美丽的关键。如果一个人穿的衣服破破烂烂,哪怕化妆品再好,也不得体。相反,如果衣服很干净,但脸上很憔悴、很脏,没有精神,也不是一个优雅的人。这两者缺一不可,需要国家课程的坚实基础,也需要外教专家研发的高质量国际化特色课程。深度融合,不仅包括语言的融合,更包括学科教学的交叉,文化理念的互通,国际视野的交融,以及全球胜任力的提升。浅层的融合类似于1+1式的简单移植,而深度融合则如同让“衣服”和“妆容”完美搭配,场合合宜。这一过程也需要充分借助评估的力量。“外方唯专,中方唯全”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基础,为双语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持,同时也为双语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那么,具体怎样做才能让中外教师形成合力并发挥最大凝聚力量?

通过“外方引领、中方主导、深度融合”这样的创新工作机制,杭州狄邦文理学校的中方和外方主要管理者合作研发了“目标、落实、评价”三个高质量教学的标准化要素,联手研制了围绕“六个层面”的全面教学质量提升方案,力求通过合理的规划与目标设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科学安排练习和作业,加强个别辅导,以及改进测试和评估的标准,从而保证“学习的真实发生”。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如何落地?
第一,学校没有抽象的老师,只有具体学科的老师。
一项对德国高中数学教师的研究发现,教师拥有研究生、博士所学的高级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数学成绩提升没有多大的关联;并非教师拥有更高级的学科知识对学生的进步一定会有更好的作用。因为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知识”,而是“教学生”,要以“学生学习的真实发生”作为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指标。当学生的学习没有发生时,教师的所有忙碌都是“白忙乎”。学科教师通常是根据其专业领域来界定的。通过教授具体的学科,传授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发展相关领域的专业素养。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数学有独特的味道、语文有语文的样子、化学有化学的精彩,只有了解学科的内在本质逻辑才能传授给学生学科的美丽,帮助学生深刻掌握知识。缺失了“学科的味道”,教师变成了抽象的泛泛而谈者,那种远离学科基础的所谓教育,只不过是像刮过来的一阵阵“虚幻狂想的风”,什么也见不着,学校也就成了一个“没有梯子的空中楼阁”。以数学学科为例,在正式教育时间里必须训练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学数学就得面对“抽象的数学”,拥有数学逻辑思维和“数学智慧”。那些抽象的数字和代替数字的字母都是学生必须要面对的,不能总是用“两只鸭子和两只鸭子在一起等于4只鸭子”来替代“2+2=4”的纯粹,只有浓烈的“数学味道”才能凸显数学的本质。当然,学校教育必须聚焦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全面发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精致安排并确保学生的正式教育时间。有的教学任务指向尝试性探究,有的指向正式教育,有些知识要像礼物一样教给孩子。评价一个老师是否专业的标志,在于教师能否利用好正式教育时间的每一分每一秒。
第二,高水平的教学,总能把学术的事做成一件件深刻好玩的事。
学校是孩子们玩的地方。教育是教孩子正确地玩、有意义地玩,在玩中学会知识、训练思维、锻炼技能,相互合作和处理人际关际。通过教师的教导、熏陶、改造,引导孩子逐步走向社会化,从而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蜕变。要打造深刻的课堂教育。具象的学校就是由每一节节的小课堂构成的。以数学学科为例,数学可以通过探究活动和项目制教学,将数学与真实的生活场景结合,例如,可以让学生去市场做交易,设计经济学项目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深刻领会数学最好玩的地方,其实也是数学思维最深入的地方,只有纯粹的、深刻的学科学习才能造就最有思考力的未来领军人物。创新教育最大的误区,就是误认为所有学科都可以演化成日常生活当中那些简单有趣的事;或者,只是从表面上好高骛远地去做那些像科学家做的事,而不是训练学生学会像专家那样去思考问题。若不正视课程本身的特质和难度,一方面,因为没有时间去做更多的练习,学科底子没打牢,越往高年级越难衔接,一旦课堂只去追求表面上的简单有趣,学生反而会感到无聊而没有动力;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急于想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卓越,植入了很多“高难度动作”,学生常常因为高不可攀而失去了学习热情。只有既深刻又好玩的事,才激发出学生内心的兴趣,引发强大的内驱力,能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拥有强大的意志力和坚韧力去克服苦难。任何教育若没有引发自发的思考,就无法实现学习的真实发生。林卫民校长表示,设计过度而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总是会呈现出某种僵化,创意通常存在于情境中,课堂教学实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创造学习的情境,先要建立“脚手架”,用“先行学习者”去引路,教与学的共同体自然地逐步进入某种意境,或许“爆发出混乱”,或许所有人陷入了“思考的沉寂”,突然,学生们恍然大悟地感叹“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呀”,此时,教学精彩、学习的发生、知识的内化随之发生。
第三,除了“吵吵闹闹”的课堂,也允许“安静得可怕”的课堂存在。
有时,人们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认知出现了误区,似乎只有口头的话语发出吵闹的声音才能体现教师在教、学生在学,以至于课堂会出现那些没有经过思考的随意发声。课堂上所需要的话语是深刻的对话,而非简单的提问。两者有什么区别呢?简单提问,通常表现为无意义的你问我答,例如,老师:春风吹拂杨柳是不是很美丽?同学们:是!“将个人探究的结果提供给学习共同体考验,并对其他成员的好意作出回应”,这种景象的全过程呈现,才是对话的意蕴所在。老师:不同文化可能会有不同的诗意表达方式。你了解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春风吹拂”的表达吗?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或不同之处?学生12345……地讲出许多不同的感受。而在一些“吵吵闹闹”的课堂里,大多数发言都是没有思考的下意识反应。因此,教师要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进行“高水平的提问”,设计并呈现质量的问题,或临场创造适当“困难”并高水平地向学生“发难”,让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达成高水平的认知。

课堂不能变成喊声震天的跑马场,要知道“沉默”本身也是一种话语,这是从自身、他者以及世界最深处发出的声音,它是深度学习的媒介,也是深度学习发生的标征。

四、做国际化学校校长,有什么新的挑战?
第一,理解家长的“既要又要”。
父母每年支付昂贵的学费,把孩子送入他们认为值得花费的国际化学校,并不是以牺牲传统学校的学术水平为代价的,既想要成绩卓越又想要达成“全人发展”,这太正常不过了。这就像我们走进一间有名的融合餐厅,纯西餐不符合中国人口味,纯中餐没有特色,需要有中西融合的特别适口的味道。优秀的双语学校应该有这种“新的美味”,汲取了全球教育和西方文化的精髓,又融合了中国文化气质,不缺失任何一方的特色,有着保留双方韵味并显现出独特的新滋味。只有这样,双语学校才能真正成为家长理想的选择,成为适合学生并得使学生获得更好成长的平台。对于杭州狄邦文理学校来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想办法全面实现中西融合教育的高质量,满足家长“既要又要”的需求,努力实现培养“具有中国气派、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以及全球胜任力的未来青年领袖”的教育目标,让每一个学生以高成就的学业水平、卓越的全球素养和全面发展,迎接不可预测的未来的挑战。
第二,建立起可靠的评估体系。
教学管理不可或缺地要有考核评价,这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教师的教学工作需要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需要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学习的评价是为了更好地优化和调整教学策略而不只是为了给学生某个分数,教学的评价指向检讨、反思或总结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学生管理以及学校发展等过程安排或结果检验。通过评价,我们能够确保双语教育项目的“高位运营”,实现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中小学教育是非常复杂的,双语教育涵盖的领域更加广泛,因此评价也更加复杂。到底哪些评价是可以量化的,哪些是需要定性的,哪些是无法衡量的?哪些评价是即时的,哪些是长期的?哪些评价是过程的,哪些是指向结果的?以及中外教的评估标准又有何异同呢?这些都需要研究。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中小学教育领域,并非所有方面都可以被量化,同时也不是所有可度量的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学校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估体系和评价理念,以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第三,重新定义校长的内涵。
林卫民曾管理或办成了6所学校,他认为不同学校校长存在着共性,也有不同的个性。共性之处在于要狠抓教育内涵,懂得遵循教育规律。校长必须要有教育的使命感和“一切为了学生赢得未来”的价值观,关心学生的生命成长,关爱全体学生,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取得成功,并实现卓越发展。同时,要努力打造学校的特色、创造教育的品质、树立品牌优势,不断充实自身学校丰富的教育内涵。杭州狄邦文理学校不仅继承了公办学校强大的学术课程、中国传统的氛围和情怀,更注入了多语言能力、国际视野、全球思维、全球胜任力培养,以及关顾体系、美德养成、全人教育等内涵。作为经费自筹的民办学校校长,除了承担教育、教学管理责任以及提高行政后勤支持系统服务效能之外,还要超越校长的本体性职责,与“更大的世界联结”,从多个层面谋划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只有确保学校教育办得更好,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赢得更好的发展。
eit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