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经纶的申请季没有“藤校光环”,却有着比Offer更珍贵的收获——忠于热爱的勇气,和让平凡日子发光的能量。
他的故事无关“逆袭”,而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如何在狄邦的国际教育土壤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在杭州狄邦文理学校的走廊上,你很难错过这个总在“破圈”的男孩:
和同学聊起时尚经时头头是道的是他,
在戏剧社投入排练到深夜的是他,
举着相机探访流浪动物救助中心的也是他。
“我喜欢认识不同的人,也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他笑着说。这种“不设限”的特质,恰恰让他在申请中展现了独特的个人魅力。
从化学“真爱粉”到有机化学应用者
黄经纶对化学的热爱始于初中。当科学老师演示第一个化学实验时,他第一次感受到知识的魔力:“那些反应、新物质的生成,太神奇了!”这份兴趣在狄邦得到了更深的滋养。
高中时,化学老师Arjan Westra成了他最重要的引路人。
“Arjan老师上课节奏把控一流,课后还会额外花时间帮我答疑。有问题时我直接给他发邮件,他甚至还会牺牲休息日给我们补课。”这份支持让他坚定了学习化学的决心,更将专业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我妈妈总爱重复使用塑料盒,我就用化学知识告诉她哪些材质不适合高温——这就是有机化学的实际应用!”
托福?升学?我都靠学校全面支持
但黄经纶的学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九年级春季班刚转入狄邦时,他的托福首考只有19分。“我当时连题目都读不懂。”他坦言。
“是学校的考培老师一步步带我‘爬’上来的。”从最基础的语法开始,到最终考出98分。“说实话,这次听力有些失误,有点可惜,之后可能还会再考。” 但他的巨大进步有目共睹,黄经纶把这归功于标化考试中心老师们的系统性教学支持。“彭老师不仅是英语老师,更像人生导师。有段时间我压力很大,他会主动开导我,教我调整心态。”
“我在升学过程中也完全依靠学校的支持。”黄经纶特别强调。从九年级开始,升学办公室的老师们为他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升学老师会系统性地给我们讲解各国留学优势、申请时间节点等基础知识。
文书写作是最关键的环节——“我自己写的第一版质量并不好,但老师们会耐心地和我一起头脑风暴,帮我抓住重点,甚至邀请大学招生官来学校交流建议,这些资源在校外很难获取。”
在兴趣与责任间,找到自己的平衡
黄经纶的校园生活远不止化学和标化。他是戏剧社的活跃成员,参与了多部由我校高中生主导的戏剧:“我们排练了一年多,连寒假都在加练。我在剧中饰演导演角色,整部剧本的创作是同学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演员们都会参与剧本讨论。这种为热爱全力以赴的感觉很棒!”
他还是健身社的常客。“不是为了塑形,而是想养成健康习惯。”这种对多元兴趣的探索同样体现在他对时尚文化的痴迷上:从研究IVY风格的历史到追溯《Ametora》的潮流源头,他总能发现时尚背后的文化密码。
“人们追逐常春藤名校的光环,却很少了解’常春藤风格’的由来。我研究穿搭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形象,但不止步于此,我更热衷于探究各种品牌和风格背后的文化故事。”
但最特别的,是他对流浪动物的关注。家里养猫的他,曾专门拍摄流浪猫救助中心的纪录片。这支视频成为了他自媒体生涯的处女作,也是他热衷于用影像打败时间的开始。
“我想让大家看到,普通人如何成为救助链条的一环。哪怕只是转发一条领养信息,也可能改变一只猫的命运。”
当社会习惯用排名丈量成功时,我们更相信:
在罗格斯大学实验室里钻研有机化学的他,
在社交媒体科普塑料回收的他,
未来把化学知识融入时尚与美妆研发的他,
都在诠释同一种成功:找到热爱,并为之负责的勇气。他的经历证明,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将学生塑造成“更好的别人”,而在于帮助他们发现并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