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杭州狄邦文理学校寄宿部迎来了一百多名充满憧憬与好奇的新生。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寄宿生活是一场全新的挑战,也是一段充满惊喜的成长之旅。如今三周已过,让我们一起走进寄宿部,探寻新生适应生活的独家秘籍。
新生情况大揭秘
“老师,我睡不好。”
“老师,我想妈妈了。”
“我好想回家……”
对于新寄宿生来说,从家庭到集体的寄宿生活,总是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离开父母和熟悉的家庭环境,晚上睡觉时会特别想念家人;不知道如何与陌生的室友相处,容易产生小矛盾;难以合理安排学习、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对于寄宿导师来说,关心、呵护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必不可少的课题。
集体作息不适应
Anna初来住校时,曾为集体生活的作息所困扰。在寄宿老师的耐心引导下,宿舍同学们共同制定并通过了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大家按照时间表集体学习、休息。如今,她不仅每晚都能安然入睡,还与室友相处得亲密无间。
分离焦虑不适应
Linda是转学而来,起初因学习压力和对家人的依赖难以适应寄宿生活,父母也很不放心总是回校看望孩子。寄宿导师提出了解决方案:周一到周四在校寄宿,周五和周末回家与父母团聚。这有效缓解了孩子和家长双方的分离焦虑。
学校环境不熟悉
Jeremy报到时因对同学与学校环境的陌生,以及对家长的离开感到孤单而默默流泪。经过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他与室友渐渐熟悉起来,对学校的环境也逐渐了解,仅两天就适应了学校的寄宿生活。个人内务在老师的指导下也整理得整洁有序。
本学期,众多新寄宿生在寄宿团队的悉心引领下,于人际交往、宿舍内务整理、晚自习纪律等方面都实现了令人欣喜的转变,快速适应了学校的寄宿生活。每天,孩子们按时作息,规律运动,从初离家门时的胆小害怕,变得积极主动。他们迅速结交新朋友,共同学习、运动、生活,享受着寄宿生活的快乐。
独家攻略请收藏
对于新寄宿生的适应攻略,其实并不“独家”,因为它不仅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也需要寄宿老师们的关注与付出,让我们一起看看如何做,才能更好的让孩子适应寄宿生活。
攻略一:交到新朋友
G6的James认为,适应新生寄宿生活的秘诀在于交到新朋友。他兴奋地分享,寄宿生活中他最喜欢一天课程结束后,在寄宿部与同学一起做游戏,分享学习与生活的快乐时光。寄宿老师也常组织集体活动,这使他和室友、同学们快速熟悉,对寄宿生活充满期待。
此外,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寄宿部老师安排的“老带新”活动。导师们会在开学前联系新寄宿生家长,沟通携带物品清单、寄宿管理制度,了解孩子性格特点及需关注的问题等。而后,寄宿老师会依据孩子特点,安排其与老寄宿生结对,助新寄宿生快速适应。
攻略二:合理规划时间
G7的Andy同学作为新寄宿生,能迅速合理安排自己的每日作息时间,也有她每日寄宿日程安排的诀窍。那就是在寄宿导师的引导下,制定详细的、科学的作息时间表。
攻略三:及时寻求帮助
国际部的 Helen 同学敞开心扉,坦言初寄宿时,曾面临着想家与孤独,对寄宿生活感到陌生和不适的困难。不过,她的解决办法值得借鉴,那就是积极向寄宿导师寻求帮助,倾诉自己的问题。因为导师也是“家人”,会帮忙解决困难。而且,同学们也会伸出援手给予帮助。
攻略四:表情观察法
寄宿部的秦培娟导师分享道,她的秘诀是 “表情观察” 法。每天学生回寄宿部时,她都会在电梯门口等候。对新寄宿的孩子,她尤为关注,观察其表情,若不开心,便询问苦恼并提供帮助;若开心,则聆听快乐故事。渐渐地,孩子们视老师如家人,每天向她倾诉分享。
老师说,初入寄宿生活,同学们多少都曾面临困难,但如今已顺利适应。老师还透露,新学期寄宿部在硬件设施、管理和服务上精心优化,增添了洗衣机、烘干机等设施。导师们凭借耐心引导和贴心关爱,帮助新生迅速融入寄宿生活。
特色寄宿制保障
寄宿制是学校关顾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之一,寄宿部始终践行着“我的宿舍 我的家”的“家文化”管理理念,全力为孩子们营造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
学校遵循国际化的寄宿生活模式,全天候配备专业的中外籍老师、辅导老师、寄宿生活导师及心理咨询老师,为六年级及以上学生提供 5 天或 7 天寄宿服务。宿舍设施完备,配有直饮水、新风系统、洗衣机等,提供四人间及两人间宿舍供学生选择。每层楼还配有活动室,为孩子们提供了学习、社交和放松的舒适空间。
“花季少年来我家,
恰似春风拂新芽。
离开父母的怀抱,
迈向独立的脚步。
宿舍成为新家园,
友谊之花绽此处。
学习生活共兼顾,
追梦路上展宏图。”
在杭州狄邦文理学校寄宿部,孩子们宛如春天的幼苗,在温暖与关爱中茁壮成长,勇敢地迈向独立与自信,在追梦路上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