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邦教育集团教师节专题:教育专家的四十年教育情怀

2024年09月10日 星期二

正值第四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狄邦教育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发表了总校长教师节专题文章,特此转发,原文链接:

又到了9月10日教师节。40年的教师节经历,留给我的不只是某个隆重庆祝的场景,而是历久弥新的职业情怀。

1982年,19岁的我大学毕业后在浙江东部沿海某地的一所中学担任高中化学教师,那时的教师队伍出现了年龄断层,学校里除了若干个新教师,其余都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初会人师,我在备课、上课、编题、刻钢板油印、改作以及管理学生的各类事务中,学会的只是“教书”的一些基本技巧。1985年的第一个教师节,除了等着发点纪念品,似乎感觉不到文化和精神的元素,教师的工作模式早已刻在时光的隧道里,从此慢慢走向当时认为“可以看见的未来”。

1988年,我带的那一届高三学生高考成绩突出,被选调进入县教研室担任化学教研员。这里聚集了全县最优秀的学科“领头羊”,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以教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的方式,推进全县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教研员的工作是自由的,也是严谨的;学科教学研究是洒脱的,也是深邃的,我从几位特别高水平的教研员身上汲取到很多成长和奋斗的力量。于是,我开始进入了专业化发展的“爬坡模式”。“书籍是经验的沃土”,每天晚上我都跑到办公室阅读专著或学术刊物,聚焦理论和实践的“中间地带”,将散落于日常事务的那种“珍珠”般的经验串起来,深耕属于“我的教学论”这片土壤。1989年我开始发表文章,而且数量和质量逐年递增,某一年人民大学“中学化学教学”复印件全年12期有6期转载了我的文章。

我在县教研室工作了9个年头,其中有4年担任教研室主任主持全面工作,这是我专业化成长的“生力奔涌”时光。当一项工作成为可以垫高自己的土壤时,辛苦、劳累甚至折磨都会成为一种幸福;当一件事情值得自己沉迷于其中时,麻烦、付出甚至损失都变成了一望无际的情怀。1995年的教师节,我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受到表彰,并荣获中国化学会全国优秀青年化学奖。

后来我的工作从稳定走向了“漂泊”,曾先后担任县中校长,浙江省教研室化学教研员、副主任,杭州外国语学校书记、校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北外附校校长。正如《彼得原理》一书所说,“每一个员工都有可能被晋升到不胜任的阶层”,我一直都在“以弱装强”。要想改变自己的“不胜任状态”,除了“努力学习、主动研究”之外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我在职完成了“教育领导学”研究生课程并获得了学位、学历,在杭外、北外附校任职期间,成功研制“学校变革方案”并推进学校改进行动,用独特的课程、富有创新的办学模式聚焦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全面发展,用课程教学和学校文化滋润学生的生命成长。

我从化学教育论研究转型为教育领导学研究,发表文章近百篇,出版2本专著,经常应邀在北大、北师大、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讲学,被聘任为国家督学、北京市督学,担任北外国际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曾担任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委,在业界赢得了一定的影响力。

我深深懂得“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总是无法超越教师的质量”这一管理学校的法则,“成为领导之前,成功在于完善自己;成为领导之后,成功就在于推动他人成长”,我一直在研究如何更好地开展校本化的教师教育。道德和精神的目标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每年教师节,我在发动教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还要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新要求,“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做教育,必须要践行“勤学笃行”精神,教师节的内涵也在于此。